:::

校園焦點

當傳藝遇見文創 响仁和鼓藝工坊蒞臨輔大

2015-11-04 • 輔仁教育

當傳藝遇見文創 响仁和鼓藝工坊蒞臨輔大

圖/王錫坤在現場擊鼓,活脫地演繹風、雲、雷、雨之擬聲。他表示,鼓的生命在於它的聲音,其中蘊含的不只有演奏家的詮釋,更有製鼓人的精神注入。

在文創產業當道的社會脈絡下,有一群承襲傳統的師傅仍堅守崗位、不畏時代考驗,致力於發揚深具文化底蘊的工藝瑰寶。?仁和鼓藝工坊即是典範之一,和同樣位於新莊區的輔仁大學皆邁向百年風華。其第2代傳人王錫坤10月7日應輔大藝文中心之邀,向師生們一同分享他的品牌故事,娓娓道來年屆百歲的?仁和如何開創傳藝與文創的新局。
 
?仁和民國13年發跡於新北市新莊區,由人稱「阿塗師」的王桂枝所創立,現任經營者則為第2代傳人王錫坤。王錫坤說,自己是從父親逝世後才開始學習製鼓、繼承家業,因此對於「鼓」的印象其實很模糊,其技巧的養成全仰賴記憶的重拾以及經驗累積。自而立之年投入至今,已逾花甲年華,一路走來靠的全是對於傳統工藝的執著。
 
他以製備鼓皮為例,表示溫度是關鍵,「汆燙時水溫若太高,牛皮就熟掉不能用了;若太低,上頭的毛則無法去除。」同時,牛皮的部位選擇也是一門學問:一般而言,頸部較強韌,產生的聲音高亢,適合用在廟宇的祭祀場合,或者磅礡氣勢的醒獅團;腹部則讓鼓聲顯得柔和,受優人神鼓、朱忠慶打擊樂團等表演藝術團體選用。
 
王錫坤以「態度的抉擇影響一生的學習」自勉,強調製鼓必須不怕繁瑣、不能將就,傳藝工作者得正視自己作為專業職人的身份與責任。他舉前陣子所修復的一只老鼓當例子,它已有近60年的歷史,其鐵環鏽蝕、鼓身佈滿黑漬。然而,古物的維護並非只是單純地替換新的物件,重點在保存它原有的古樸韻味。於是它選擇以砂紙慢磨鼓身,再漆上色彩飽滿卻謙和的朱紅,努力留住前人對於藝術的奉獻及成就。
 
輔大國際與資源發展副校長李天行感佩王錫坤的經營理念,面對文化的延續常懷崇敬之心,且數十年如一日,歷經時間的淬鍊仍持之以恆。他也肯定?仁和的影響力在全球無遠弗屆,「實為台灣品牌的驕傲。」
 
同時,為了在古典中植入創新、創意的精神,王錫坤特地赴台灣工藝研究中心取經、學習漆藝,使得鼓不再只是舊有的紅色、原木色等。他也嘗試揣摩天空、睡蓮等意象,以立體感十足的浮雕作裝飾,或者佐以中國風的青花瓷圖騰,突破原有的創作框架,「美不只是『本體性』,更重要的是『獨特性』。」
 
王錫坤之子王凱正為?仁和第3代傳人,深信手工製鼓的溫度無法靠機器取代。他曾利用3年的時間於全台采風,蒐羅靈感來源,思索如何從設計面來加強自家產品的文化意象、賦予其生命意義,創造「最深層的文創品」,強調「如果背後沒有意義的話,文創品也只是表面而已。」
 
藝文中心主任孫樹文驚嘆?仁和的文創品所兼備的「功能性」與「藝術性」。她表示,文創產業始於西方,在亞洲的發展尚晚,其困難之處在不容易將創意「產業化」。然而王錫坤具有高度的美學品味,光從活動現場所展示的作品就能看出端倪,不論是鼓的擺法或是底下襯托的基座,皆展現他的匠心獨具。【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李奕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