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與人相處總是負能量爆表? 輔大李錦虹結合劇場與醫學的「同理心」訓練心法

2020-07-16 • 輔仁教育

與人相處總是負能量爆表? 輔大李錦虹結合劇場與醫學的「同理心」訓練心法

▲李錦虹認為,真實的聆聽與交流很不容易──而同理心就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橋樑。攝影/林俊孝


〈Sound of Silence〉by Simon & Garfunkel 1964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成千上萬的人,人們說而不言,聽而不聞。


▲賽門與葛芬柯(英語:Simon & Garfunkel)由保羅·賽門與亞特·葛芬柯組成,是六○年代最流行的樂團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的李錦虹副教授提到一首美國六○年代名曲,歌詞含意深厚的描寫了人們相處時的空虛寂寞,她說:「我們說話,但不吐露真情;聽別人說話,但是漫不經心。」這現象在現代社會十分常見,人們習慣對彼此拋出社交性的話語,卻沒有真實的聆聽與交流,但要如何超越?其實同理心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橋樑。


與人相處是道難題,校園卻很少有一堂課教導如何體諒彼此、暖心同理。我們在社會、職場、網路上與和他人密集互動,心靈卻如孤島般彼此隔絕。有時想和人聊天,但頻率總是對不上,甚至還累積了更多負面情緒,導致後續紛擾。其實,人與人之間只要多一點「同理心」,就能培養出健康、有意義,並提供穩定歸屬感的人際關係。

對醫學院的學生而言,如何培養良好的醫病關係,掌握人際互動的「眉角」,其重要性、複雜程度並不亞於醫療專業知識。李錦虹多年來透過劇場訓練技巧,嘗試各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傳授與醫病關係息息相關的核心能力-「同理心」。

從這些課程提煉而來的「同理訓練心法」,也能在你我日常生活中奏效,不僅有助於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還能引領人們走入內在世界,更加瞭解平常被壓抑、噤聲的「自己」。

▲醫學教育希望訓練學生不只是看到「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圖片來源/Unsplash

 

什麼是同理心?看見他人身處的世界

同理心源於生物性本能,但也是一種需要後天練習精進的能力,包含三個層面:

認知上,一個有同理心的人能夠換位思考,進入他人的脈絡,去理解「他為什麼這麼想」而非質疑或否定。一旦進入對方的立場,便能在情緒上產生共感,體會到對方臉上神情、含在眼眶裡的淚水、或是突然沉默下來是什麼意義。而在行為上,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可以透過各種專注關懷的言語、態度,以及肢體表達讓對方感受到被了解、被尊重。

同理(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同理是設身處地,放下自我,暫且把我想做是你,看見你背後的世界,進而體會你的所思所感,瞭解你所作所為的意義;而不是我站在這邊,對另一處的你抱以同情、施捨的態度。

舉例來說,當身邊有朋友失去親人,如果只顧著要求對方別再難過,跟他說「你哭也沒用,要趕緊恢復正常的生活。」這算不上有效的陪伴與同理。

李錦虹進一步補充:「如果你能進入他的世界,一層一層的聆聽他的敘說,便有機會了解他悲傷的內涵。他失去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後悔的是什麼?來不及講的是什麼?這是非常複雜的個人世界,透過同理心才能慢慢把圖像拼湊出來,你也會因此理解到他的悲傷跟另一個人的悲傷不同。」其實這些瞭解本身,對悲傷者而言就具有療癒性,不見得需要什麼建議。
 

戲劇融入教學,改變「學習的器官」

培養和打開同理心,談何容易。醫學院學生通常課業繁忙,無暇顧及專業科目以外的其他課程。李錦虹認為,醫學人文教育若依循傳統知識授課模式,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卻在下面做別的事情,顯然教學方法需要改變!

醫療是一門人與人接觸的學問,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真實人際互動,未來在實際應用上容易產生落差。「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劇場既生動又能反映真實情境,利用劇場訓練演員的技巧,讓學生打開各種感官能力,學習到彼此對待更好的方法。


李錦虹同戲劇老師趙乙勵、林明德一同引導學生透過身體雕塑將自己的語言具象化,擴大對自我狀態以及夥伴相互同理支持的身體感與覺察。圖片來源/李錦虹

活潑的課程設計,讓課堂風景頓時發生改變:學生們訪問癌症病友,之後回家完成模擬日記,課堂上再輪流以第一人稱敘說病友的故事,病友在現場聆聽並提供回饋;一名學生分享阿嬤臨終時的情景,聯想到阿嬤如何把他一手帶大,其他同學也開始反思自己與家人間的關係;原本在臺下覺得告知病情輕而易舉的醫學系學生,在面對專業演員飾演的罹癌患者家屬時,突然內心糾結,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在一項鬼抓人的體驗活動中,同學扮演的鬼群齜牙裂嘴的吼叫、逼近,被追逼的學生有的尖叫四處竄逃,有的僵硬萎縮在牆角,這些學生是未來的臨床心理師,在被群魔追逐的恐懼與驚惶下,他們開始對精神病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一位學生說:「雖然只是遊戲,但短暫幾分鐘就讓人難以忍受,更何況病人要長期受到這種痛苦,真是令人感到不捨。」

透過這些安排,同學們最珍貴的體會是──成為當事人(臺上)跟旁觀者(臺下),是如此不同的兩個世界,當真正站在病人立場,才發覺自己體會的確實還太少。
 


在一項「鬼抓人」的遊戲體驗中,臨床心理師王家齊帶領每一個學生,輪流被同學所扮演的鬼群吼叫、逼近。雖然只是遊戲,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病人幻覺中的恐懼與驚惶。圖片來源/李錦虹

藉由這些課堂回饋,李錦虹整理出學生透過劇場技巧學習同理心來自四項途徑,包含:

  • 眼耳觀聽:觀看同學演出自己、他人的故事。
  • 身體行動:投入自己感官、肢體的互動演練。
  • 回饋循環:接受他人回饋並給出回饋。
  • 經驗梳理:課程經驗的敘說、書寫。
同理心的學習需要跨出大腦,透過跨感官的全身心投入,去聆聽、敘說、扮演具深刻意義的生命故事。心理觸動後再沉澱情緒,然後化作文字與他人分享,也藉由對方的回饋,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暫且呼吸的空間,以及同理的能力。


李錦虹認為,劇場提供生動的場景與真實的人際互動,訓練演員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打開不同的感官,產生深刻的體驗。圖片來源/李錦虹

我們多數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和煩惱中,對別人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只要願意多花一點注意力,靜靜的聽細細的看,加上一點點聯想、推論,我們便可以更加理解眼前的人。接下來更認真聆聽,不急著加入自己的判斷或建議,這樣的態度就會創造令人無比安慰的暖心對話。

「同理他人,始於安頓自己。」李錦虹

你可能會想,現代人為了課業、工作費盡心思,已無餘裕好好對待他人,更遑論同理?其實,同理心的第一步正是「安頓自己」。

李錦虹分享課堂經驗,平時課業繁忙的學生一進入地板教室,因為無法使用筆電、手機而必須空出雙手、空出一個腦袋。透過一些肢體暖身動作,以及放鬆呼吸的活動,學生便容易靜下心來。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等同終日處於忙碌的上線狀態,造成心智資源耗竭,更需要特地安排時間與空間,整頓自我身心。

由於訓練同理心需要將注意力投注在他人身上,因此自己的內心狀態十分重要。在發揮同理心前需要先安頓自己,有安定平和的心情,才能騰出空間收納他人的故事。
 

給所有人的同理心訓練法

說了這麼多,到底如何從日常打開自己的同理心?
  • 第一步放鬆身心:
聽音樂、深呼吸、正念冥想(mindfulness)是幫助我們靜下心來,安頓自我的基本三大招式。當然,每個人都能探索和建構屬於自己獨特的靜心儀式,例如運動或沿著某條路線散步等。
  • 第二步進入別人的故事:
看電影、讀小說時,可以試著跳脫自我,切換到劇情中不同角色的觀點,重新思考「他為什麼要那樣想,那樣做?」,尤其是針對那些令你感到「不可理喻」的角色。接著可以慢慢將這種練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累積對周圍人們的了解。
  • 第三步察覺差異,超越原有觀點:
即便只是看新聞,也可以試著進入當事人的脈絡和立場,想像他人背後的世界。透過閱讀電影賞析或參加讀書會,也能獲得類似的效果。這類的人際互動能讓我們覺察到自己視野的侷限,繼而能超越原有觀點,對他人心理的了解更為周全。


先透過聽音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創造屬於自己的靜心儀式,放鬆身心,安頓自我。接著閱讀、觀看或聆聽別人的故事,把自己切換成故事中的角色,去看見他人背後的世界。最後,反思自己得到的體會,跟其他人分享、對話後,覺察原有觀點的侷限,從日常培養同理心法。圖片企劃/林義宏  美術設計/黃嬿羽

李錦虹強調,同理訓練心法的核心奧義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游移」。首先靜下心、淨空自己,接著嘗試進入別人的故事;切換角度,從不同人的立場感知事情,最後覺察並尊重彼此的差異,才是培養同理能力的不二法門。


追求相互同理的關係

當然,同理心不只是「個人」的事。如果只有單方面的同理,終究會在關係中磨損耗盡,「互相」的體諒與同理,才能構成良性循環,是打造良好關係的關鍵。但有時關係中的雙方真的都累壞了,無法好好聆聽、同理,這時別急著歸咎或指責對方,而是給彼此一點休息空間,等待狀況和緩。

實踐劇場教學的過程中,李錦虹觀察到強調思維的教育讓學生對於情意的課程感到陌生,並且怯於表達與展現自我。但在劇場教學中,每位學生的表達(與不表達)都會被教師溫暖的接納,教師本身就示範了同理的態度,透過專業技巧營造一個舒服安全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對自我的覺察更豐富,也勇於跟同學有深刻的交流。李錦虹笑著說:「同理真的是很美妙的過程,它會讓你覺得有人這麼深的了解你,跟你在一起、你一點都不孤單」。


李錦虹笑著說:「同理真的是很美妙的過程,它會讓你覺得有人這麼深的了解你,跟你在一起、你一點都不孤單」。攝影/林俊孝

採訪撰稿/林義宏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


研究來源
李錦虹(2013-2014)。醫學人文課程中的同理心經驗:現象學探索、量表發展及因素關聯性探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李錦虹(2016-2018)。醫學教育中的同理心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計畫。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李錦虹(2018-2019)。應用劇場方法於同理心教學的課程模組設計、工具發展及師資培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李錦虹、邱浩彰(2018)。論壇劇場:一個深化醫學倫理教學的新嘗試。教育心理學報,50,131-146。

本文轉載自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島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