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大體老師專題】留下暖暖 讓愛長存:大體老師的一堂生命教育課

2022-07-19 • 輔仁教育

【大體老師專題】留下暖暖 讓愛長存:大體老師的一堂生命教育課

【公共事務室供稿/校園記者蔣帆威、陳韋彤撰】「我們全家都是大體老師。」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教授林希軒說這話時語氣中少了恐懼,反而多了一絲泰然和平靜。父親林養智是今年輔大醫學院四位大體老師其中一位,四年前簽下同意書成為大體老師,選擇在告別人世前將身體捐出,遺愛人間。

這一聲告別,林希軒和他的家人,等了整整四年。
 
所謂的「大體老師」,是指亡者將自己的遺體捐贈予醫學院,提供醫學院學生在解剖課上使用。輔仁大學醫學院教授鍾敦輝說,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醫師生涯的第一位患者,實際接觸人體,醫學的經驗才有機會累積並傳承。大體老師不會說話,卻透過自己的身體帶領醫學院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與奧妙,為將來的行醫過程打下基礎。他所造福的不只是一個醫學院學生,而是這個學生將來服務成千上萬的患者。


然而成為大體老師的資格條件並不容易,對身體的健康狀況有很嚴格的要求,曾動過重大手術、太胖太瘦都不行,大體必須要在過身24內送至醫學院進行遺體保存,經過一年的防腐處理以及兩年的存放才能正式啟用,一個大體老師從進到醫學院到真正放上解剖臺至少需要花上三年的時間,長時間的等待以及歷經前後兩次送走親人的心理煎熬,對於大體老師家屬而言是特別難受的過程,也是大眾對於大體捐贈普遍低落原因之一。
 
也因此輔大醫學院在每年解剖課程開始前都會安排學生與大體老師家屬晤談,通過探訪了解眼前這位「無語良師」的生命故事,體認生命可貴並懷抱著謙卑、虔敬的心,重新思考醫病關係,成為未來從醫的成長養分。到了課程結束會替每位大體老師找一個「家」作為生命終點的歸處,並舉辦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典禮,感謝大體老師和家人的奉獻與信任,讓醫學技術有機會傳承與前進。

 
林希軒和家人每年清明節都會到輔大參加為舉辦大體老師的追思會,在輔大醫學院大體保存室和父親說說話。在他眼中,父親是個相對寡言、默默扮演對上奉養父母,對下照顧妻小的平凡父親角色。關心的話往往不會宣之於口,而是通過詢問「工作會不會太累?」、「學生會不會很難教?」表達關心。到了後期父親臥床期間林希軒跟家人輪流陪伴在側,陪伴著父親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臥床長照的照護者是辛苦的,一個月大概會發生一到兩次父親半夜氣切管不慎脫落需要送醫,幾次下來連救護車都記得了。但林希軒並不以為辛苦,送醫重新插入鼻胃管後需要留院觀察幾小時才能回家,那段時間就是父子兩人的專屬時間。父親走的那天凌晨他們才剛從醫院回到家裡,也因此林希軒反而感謝有那個很珍貴的機會可以和父親單獨相處,多和父親說說話。
 
「在生時有孝一顆土豆,卡贏死後一粒豬頭。」(台語)


對林希軒而言,死亡並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而是使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大體老師家屬需要面對兩次有時差的告別,對林希軒而言卻沒有想像中的艱難,因為沒有遺憾了,反而能夠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終點,並珍惜在現在身邊摯愛的人,即時行樂不留遺憾。

成為大體老師並不是什麼艱難的人生選擇,而是為醫學乃至於社會帶來一種善的循環。或許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什麼沒帶來什麼也帶不走,如果可以留下些什麼,那麼就為這個社會留下一點溫暖吧。

就像詩人瘂弦《秋歌-給暖暖》:「落葉完成了最後的顫抖/秋天,秋天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一個暖暖/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都留下了。(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