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來輔大! 暢談AI關鍵因素
2025-11-06 • 輔仁教育
▲國際論壇貴賓合影,左至右,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院長、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Prof. Joy Hirsch、Sterling Prof. James E. Rothman、涂克森樞機主教、輔大藍易振校長、輔大醫學院廖俊厚院長
輔仁大學今天(11月6日)舉辦「從諾貝爾獎到AI—人工智慧如何影響科學與醫學領域」國際論壇,邀請重量級2013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耶魯大學Sterling Professor James E. Rothman教授蒞臨演講。特別的是由藍易振校長主持的小組討論,聚焦時下最受關注的「AI對生物醫學研究、臨床診療與人文倫理的影響」,與會人士包括梵蒂岡涂克森樞機主教(宗座科學院暨宗座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院長等人,大家對於AI運用進行多方討論與未來可能,精彩對話獲得滿座觀眾如雷掌聲。
▲Sterling Prof. James E. Rothman以「我們為什麼要做基礎研究」為題進行演講
本次論壇由James E. Rothman教授以「我們為什麼要做基礎研究」(Why We Do Basic Research) 為題發表專題演講。James E. Rothman教授於1950 年出生於美國,1976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78年前往加州開始進行針對細胞囊泡的研究工作。James E. Rothman教授以當今廣泛使用的膽固醇藥物為例,他指出這項重大醫學成就是歷經超過半個世紀的積累,源於多項最初看似無關的基礎研究,而這正是基礎科學的成就。James E. Rothman教授重申,基礎科學造就出來廣泛、持久且具國際性的影響力,而且事後回頭看,這些進展是當初完全想不到的。
▲AI盛行受到全球關注但應如何使用值得關注,輔大藍易振校長擔任分組座談提問人
隨後進行的「從學習到發現:AI於醫學的轉化力量」座談,對談內容涵蓋「以科學研究為本的前瞻性」、「真實世界數據驅動的創新」、「臺灣在全球 AI 醫學研究中的角色」及「倫理反思與以人為本的視野」等主題。由藍易振校長以及醫學院廖俊厚院長擔任引言提問人。關於AI運用,與會專家都一致認為AI可以視為工具之一(tools),尤其是海量數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提供協助與便利性,如何使用必須投注更多的關注。
▲諾貝爾獎得主蒞臨輔大演講獲得熱烈歡迎,師生擠滿會場
涂克森樞機主教強調,研究應並重人本及倫理的核心價值,科技作為促進人類尊嚴的工具,必須警惕演算法偏見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或邊緣化弱勢群體。陳建仁院士也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談到在發展AI醫療時,必須在創新與個資保護間找到平衡以確保AI的發展能真正回饋於公眾利益才能贏得社會信任,像是臺灣健保資料庫具有全球最獨特的資產價值應該予以善用,但也要兼顧倫理與隱私,正是發展可信賴的資料絕對重要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