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最新動態

【遠見雜誌專訪本系王欣慧主任暨趙中偉教授】文史哲∕外語學群:數位結合人文,掌握跨領域對話能力

2021-03-05• 其他

發文單位:中國文學系
業務承辦:陳志源
聯絡電話:3297
聯絡信箱:052177@mail.fju.edu.tw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7983?fbclid=IwAR02kNNh-dWxkp8MesyPru1JhBkytcLKJHI6XRwu580ePhaoaqDkOf5__-M

數位當道,連一向埋首於經典古籍的文史哲科系,也不能忽視21世紀這個科技大趨勢。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利用數位資源及資訊科技進行研究和文本典藏,即「數位人文」的潮流已逐漸成熟。教育部自2018年開始,推動為期4年的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台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士鉉表示,數位人文做為國家重點計畫,已行之有年,文史哲科系普遍開設相關技術課程、學程,就是順應此潮流。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趙中偉指出,系上在2020年新開「數位人文與專題實作」課程,聘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蔡宗翰講授AI與5G等新興科技、數位人文資料庫建立等內容。

結合跨領域能力,尤其是養成應用數位科技的創新課程,已成為大學人文學科教學現場另闢的一條學習路線。

「中文系就是讀古書的單一設想已是陳跡,」輔大中文系系主任王欣慧舉例,系上推動開設的「跨界敘事人文力微學分學程」正在起步,其中包括電競敘事、動漫文學等主題課程,修足10學分即可通過學程。為此,系上給予學生更多選修學分,可彈性規劃學習方針,希望藉由中文系原有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發展說故事、抓取文本關鍵字的能力。

王欣慧認為,對於數位人文發展熱潮,文史哲學生也可發揮專長,因為文本語意、情感分析,本就是文科學生的強項。

能力跨領域,養成就業即戰力
文史哲∕外語學群課程,仍以培養學生解讀經典、文獻鑑賞和語言文字能力為核心,彷彿圓規基點,站穩腳步後,就可張開結合跨領域能力的尺臂,畫出一條廣闊的學習與就業弧線。而因應新興科技調整課程規劃,也在各大學文史哲科系逐漸成型。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吳旻旻表示,系上在校方「CS+X」課程規劃支持下,嘗試和電資學院教授合開課程,讓同學在電腦教室與外系學生一起上課,培養寫程式、創作互動網頁的第二專長。

此外,兩三年前她自己就開設「文學編輯的當代型態與數位實作」,教授學生製作電子書、架設網站,並邀集如幼獅文藝主編馬翊航、Openbook總編輯周月英等十多位實體出版與數位內容業界人士,講授編輯實務經驗。

目前台大中文系規劃三個方向跨領域課程,包括文字原創、數位資訊和新聞傳播。

吳旻旻強調,這些課程希望能夠訓練學生文字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出對議題敏感度,進一步修習跨領域課程時,能更得心應手,也能面對職場數位化的變遷。

目前文史哲科系學生的傳統出路,仍以教職、出版與公職為主。

學習善用科技,保持開放心態
王欣慧觀察中文系畢業生的就業動向指出,學生搭配跨領域學程與雙輔系獲取的知識能力,可跨入科技、影視、傳播等熱門的就業領域。

趙中偉也表示,中文系學生若能學會善用電腦及相關科技知識,加上本身的文創素養,容易嶄露頭角,薪資待遇也較佳。

2020年因疫情衝擊,導致企業職缺緊縮,讓社會新鮮人遇上職場寒冬。

趙中偉表示,面對大環境的困境,包括疫情、少子化,中文系只有不斷更新課程及內容,開設與時俱進的課程,並提升師資。但他強調,人文學科仍應維持培養學生核心能力,透過以人為本的觀點,理解他人,才能滿足社會需求。

長久以來,文史哲科系因為沒有可直接對應的職業,常被視為轉系的跳板,但反過來思考,如果讀了自己不感興趣的熱門科系,畢業後工作也不可能做得久、做得快樂。

但由於未來的工作型態,因疫情衝擊而走向數位化,文史哲領域老師仍有志一同,望學生學會善用數位工具和跨領域學習。
    附件檔案:
  1. 77983_01.jpg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