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與文史寫下塭仔圳新篇章 —輔大文學院推動「塭仔圳文史探勘與新文化創生」計畫
2025-07-02 • 輔仁教育

【文學院供稿】面對城市快速開發與地方記憶流失的現況,輔仁大學文學院於2025年正式啟動「塭仔圳文史探勘與新文化創生—地方信仰與庶民生活」計畫,計畫規劃一系列課程,整合歷史、文學與AI敘事的跨域課程,帶領學生深入新北市塭仔圳地區,以數位工具保存地方文化,並激發青年世代的在地認同與創造力。
塭仔圳位於今日的新莊、泰山與五股交界,自清代以來就是大漢溪西岸的重要農業區。先民開鑿水圳、墾殖農田,使新莊平原成為糧產豐富的「水田腹地」,並促使新莊街在康熙末年逐漸發展為北臺灣重要市鎮。民國50-60年代,本區隨台灣經濟發展轉型為北部輕工業重鎮;但工廠林立也帶來環境污染與都市計畫問題。自民國94年起,塭仔圳啟動大規模重劃計畫,區域景觀與生活型態逐步轉變,展現嶄新的都市面貌。
這不僅是土地的更新過程,更為地方歷史記憶開啟重新整理與轉譯的契機。當建物夷平、聚落解構,若缺乏文化的參與與介入,重劃區將成為失根的空殼都市。因此本計畫從教育層面出發,設計具備田野實作與數位創意的跨域課程,以歷史走讀、故事創作與AI應用,重新詮釋塭仔圳的庶民生活與信仰文化。
目前113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的三門課程分別為:民間文學與互動式AI敘事、新莊學文史實作與故事說寫實務,共計149位學生選修。課程內容涵蓋地景走讀、廟宇訪查、故事書寫與AI影像製作等。學生透過實地田調與數位實作,從歷史脈絡出發,結合地方素材,轉化為具有文化價值的現代作品。
截至6月底,三門課程預計共產出27件學生作品,其中首波成果16件已進入收尾階段,包括5件地方文創桌遊、6支旅遊導覽短片及5部AI敘事影片。 作品主題涵蓋塭仔圳的地方信仰、民間傳說、庶民生活與聚落記憶,不僅展現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力,也體現AI工具在人文創作中的應用潛能。
除了課堂教學,計畫團隊教師亦積極參與專業社群與教學社群活動,深化教學設計的創新與多元整合。
擔任本計畫主持人的文學院副院長暨歷史系主任蕭道中老師表示,本計畫不僅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4項「優質教育」與第11項「永續城鎮與社區」,更與學校深耕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長期目標相契合。課程實作所產出的內容,預計將於年末進行成果分享,展現對地方的觀察與回應,進一步實踐「優質教育」與「永續社區」的核心精神。
期盼課程運作模式能作為未來文化教育的示範樣板,逐步建立「新莊學」的品牌特色,推動大學與地方共創、共學、共榮的文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