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無言良師無私精神 盼醫學生潛移默化

2017-12-05 • 輔仁教育

無言良師無私精神 盼醫學生潛移默化

教授蔡怡汝將生命教育理念與解剖學課程作融合,至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

「這十年來,面對生死議題,我自己也成長了許多;包含經歷了父親的死亡,以及迎接我兩個可愛的孩子。」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所長蔡怡汝教授,將生命教育理念與解剖學課程作融合,至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今年更以此榮獲教學成果獎。
 
「我覺得現在的醫病關係還蠻緊張的。」蔡怡汝臉色凝重地說道。過去,台灣解剖學課程只著重於知識的傳授;反觀現今的醫學教育,還重視生命教育跟人文關懷,而保持良好的醫病關係,更是當務之急,「如果我們培養好一位醫生該有的醫者態度,對每個病人都視病猶親,我想,醫療糾紛或許會減少很多。」
 
醫學教育裡,大體老師是最令人尊敬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只是以身教學的無言良師,更希望傳達的是無私奉獻的精神。」通常大體老師在送達醫學院的24小時內,就得進行保存的處理,在浸泡完福馬林之後,大體老師還得儲放約1年半的時間,才能真正到實驗室裡為學生們授課。
 
一學期的課程結束,經火化後,家屬才拿到自己親人的骨灰,那時大體老師已過世至少2年之久。這與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相違背,也是許多家屬不捨得親人將遺體捐出來做大體老師的主因,蔡怡汝說:「就好像有一件事情沒有完成一樣,掛念在心頭。」
 
蔡怡汝常跟學生說:「大體老師是你的第一位病人;你劃下去的第一刀,還有縫合的第一針,都是在大體老師身上。」而且這位老師很特別,因為平時上課,一般的老師是透過語言或實作來教授知識,但大體老師則是用他的身體結構來傳遞知識。她認為,大體老師對於醫學生知識的養成,以及醫師態度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學習人體的解剖結構外,蔡怡汝也要求學生去探索與認識大體老師的生命歷程,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實踐對生命的尊重。大體解剖學為醫學系大四的必修課,學生們在課程開始前的暑假,就必須親自到大體老師家中進行訪視,從家屬的口中,了解到老師生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願意簽下遺體捐贈同意書?對於醫學生的期待又是什麼?這也讓大體老師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一個鮮明、有溫度的形象,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軀體。
 
大體解剖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必須撰寫「我的學習承諾」,用以自我檢視,包含用何種態度來修這門課、從這門課想學到什麼等,蔡怡汝語帶期盼地說:「醫學生以一顆虔敬、感恩的心許下承諾,承諾會努力向大體老師學習,並做好修課的準備。」
 
農曆春節前,蔡怡汝更叮囑學生,記得寄送賀年卡片給大體老師的家屬,以表達關心與感謝之意。學期尾聲,學生也會寫「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將他們半年來與老師相處的點滴書寫出來,並製作大體老師追思影片、海報、紀念冊,除了贈送給家屬留念外,同時也讓學生自我省思修課期間所遭遇的問題。
 
蔡怡汝說:「我可以用成績來控制他們做這些作業,但我從來不這麼做。」她也欣慰地表示,其實有很多醫學生在修完這門課之後,態度都有些改變,尤其是跟大體老師有關的作業,他們都非常積極且樂意地去參與。
 
「解剖學課程是醫學教育的第一課,是培育仁醫的開端。」蔡怡汝強調,生命教育不是做到大體解剖學這門課就結束,而是搭配醫學系四年級的生死學和生命倫理,以及六年級的醫學倫理課程,潛移默化之下,讓學生具備一位醫師該有的態度,並把它傳承下去。對於她個人而言,經歷這十年的洗禮,蔡怡汝對於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悟,也格外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廖育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