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首場《週四爵士夜》開跑 沈鴻元「搖擺」輔大

2015-03-23 • 學習資源

首場《週四爵士夜》開跑 沈鴻元「搖擺」輔大

當繽紛的杜鵑開始為輔仁大學的校園添上新裝時,正預告萬物復甦的季節已經來到。在春風沉醉的夜裡,輔大藝文中心規劃一系列《週四爵士夜》活動,首場便由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沈鴻元於3月12日帶來《看電影聽爵士》講座,以全新的視角帶領群眾「聆聽」電影,並回顧爵士樂發展的百年風華。
 
無論是曾獲日本電影金像獎的《搖擺女孩》,或者今年受到奧斯卡金像獎多項入圍肯定的《鳥人》(Birdman)以及《進擊的鼓手》(Whiplash)等,都一再地顯示爵士樂受到世界電影選材的青睞。對此,輔大藝文中心主任孫樹文表示,透過3月12日至4月23日每週固定演出的《週四爵士夜》,參與者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認識爵士樂,同時啟發自身對於這項樂種的興趣與鑑賞。
 
「輔大藝文中心有幸與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創新育成補助計畫』合作,由相關領域的專業顧問策劃、邀請多位重量級的藝術家蒞臨輔大交流、分享。」孫樹文說,爵士樂一直是聽覺藝術發展的趨勢,在台灣也十分受到國人喜愛,常見於在咖啡廳、藝文聚落,以及展演工作室等。
 
「爵士是一項誕生於美國的新樂種。」沈鴻元解釋,最早爵士樂的雛型為「黑白融合」,也就是在歐洲古典樂中注入非洲音樂強烈的節奏,提供聽眾別於傳統的感官體驗。他以「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開根號之後的產物」形容之,間接預示唯有美國如此多元文化並立的先天條件,才得以在這片「新大陸」促成撼動世界的嶄新藝術型式。
 
沈鴻元以《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中著名的鬥琴橋段為例,介紹爵士樂的起源──紐奧良(New Orleans)以及該地特有的克里奧(Creole)文化。紐奧良是位於美國南方的港口城市,在接收外來文化上向來兼容並蓄。然而居住在此的克里奧人,則泛指早期來自歐洲的殖民者、移民等與當地黑人的混血後裔。他們承襲了祖先冒險犯難、恣意奔放,以及追求享樂生活等精神,創作出最早的爵士樂──散拍爵士(Ragtime)。
 
《芝加哥》(Chicago)則訴說美國的爵士時代(Jazz Age,又稱「黑暗年代」),意即1920年代受禁酒令箝制之下,所反映出治安敗壞卻歌舞昇平的詭譎氛圍。沈鴻元說,本片中著名的配樂《All That Jazz》便點出當時販毒、私酒、賣淫等社會亂象,同時經由即興的節奏透露反動、不安定的靈魂,使得聽眾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搖擺起來。
 
「古典樂原屬於歐洲貴族,而後逐漸推廣至普羅大眾。」沈鴻元表示,它的節奏多為四平八穩的正拍,「演奏起來也是『大同小異』,僅能對於聲部多加著墨,作出不同的詮釋。」相反地,爵士樂的傳播則是逆向地從社會中下階層開始,由下里巴人搖身一變成為主流,「它『小同大異』的特性使得藝術家在創作上更加彈性、無拘無束。」
 
沈鴻元也經由《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堪薩斯情仇》(Kansas City)、《菜鳥帕克》(Bird)、落日殺神(Collateral)等電影,講述爵士樂的濫觴與流變,例如旋律複雜多變的咆勃爵士(Bebop)、型式充分即興的自由爵士(Free Jazz)、參雜靈魂樂與搖滾樂的融合爵士(Fusion)等,並以時間軸介紹史上多位重要的演奏家,如Jelly Roll Morton、Charlie Parker以及Miles Davis等。
 
孫樹文說,「即便我是學習古典樂出身,這場講座仍然令我獲益良多,尤其是主講人清楚地歸納出爵士樂的歷史以及發展脈絡。」徜徉在《週四爵士夜》所凝滯的愜意,沈鴻元無疑地為現場聽眾帶來一堂份量十足的「爵士樂導論」課。【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李奕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