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生命教育活教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即將上映

2017-03-20 • 輔仁教育

生命教育活教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即將上映

老師王文芳(左)、王嘉銓(右)與導演陳志漢(中)合影留念。


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即將在3月24日上映, 3月16日晚間的導演座談會於輔大國璽樓一樓會議廳舉辦。因應醫學院週及復活節活動,特別邀請導演陳志漢到校與師生分享紀錄片所要傳達的核心理念以及拍攝過程的點滴,吸引不少學生前來聆聽, 在預告片的氣氛渲染下,啜泣聲不斷,場面相當感人。
 
醫學系老師王嘉銓接觸大體解剖學超過二十年,他在教學期間最常被問及,大體老師到底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簽下捐贈同意書?以及家屬是如何被說服?因為大體捐贈需在家人支持下,才得以實行。王嘉銓語帶沉重地表示,自己雖累積不少教學經驗,但面對如此深奧的生命議題,多年來仍無法給予確切的解答。
 
直到2013年10月,導演陳志漢透過E-mail與王嘉銓通信,兩人理念一致,決定攜手合作,挖掘大體解剖室背後的故事,並透過影像的真實呈現,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省思。陳志漢說:「我是個很不相信緣分的人,直到拍了這部紀錄片。」他提及,當時看見王嘉銓發表的網路文章之後的通信、合作;遇見大體老師的家屬林惠宗,進而擔當紀錄片主角,種種一切都是偶然,更是緣分。
 
談起《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陳志漢強調拍這部片的目的,並不是要鼓勵大家捐贈遺體,捐與不捐只是形式。就像紀錄片裡的林惠宗,因為太愛他的老婆,而尊重她生前的選擇;反觀老師蔡怡汝,則是因為太愛她的父親,而不願在自己教授的解剖課上,眼睜睜看著父親受刀刃之苦。
 
「思念在,人就在。」對陳志漢個人而言,大體老師也為他上了寶貴的一課。特別是看到人的身體被完全打開的那一刻,他突然領悟到,其實死亡並不如想像中可怕。當下他告訴自己,要好好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拍一些自己喜歡的片,傳達積極正向的理念,去影響更多的觀眾。
 
除了題材深具啟發性外,這部紀錄片還有一大亮點。藝人陳建州及范瑋琪看了預告片後,為之動容,決定主動聯繫導演,無償為這部電影獻唱同名主題曲,以實際行動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廣。
 
「大體老師的貢獻,是第二生命的重生。」醫代會會長林智婷眼神堅定地說,在傳統觀念中,捐贈大體是個禁忌的話題,認為過世後應保有完整的遺體,希望透過這場座談會,讓大眾對於生死議題、大體捐贈等,有其他不同的想法。
 
宗輔室老師王文芳也感性地表示,大體老師用他們的犧牲,以及家屬的成全,讓生命跨越到另一個境界,不再只是停留在離開人世的那一天,而是無私地給予學生學習的機會,繼續遺愛人間。【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廖育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