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台崑最佳小生楊汗如 現場演繹崑曲之美

2017-12-28 • 輔仁教育

台崑最佳小生楊汗如 現場演繹崑曲之美

楊汗如親自示範崑曲的聲調及身段。
 
輔仁大學創意設計中心舉辦「閒步芳塵─崑劇表演藝術」講座,邀請台灣第一崑曲小生楊汗如帶領大家了解崑曲,從百年歷史到結合現代舞台藝術後的全新樣貌。她並親自示範崑曲的聲調及身段,現場師生一陣驚呼與好評。
 
崑曲具有「百戲之母」的美名,是中國古老典雅的戲曲聲腔及劇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戲曲史上最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劇種之一,而且對其他劇種的影響深遠,至今仍位居領袖地位。2001年聯合國文教組織公布19個瀕臨失傳的世界文化遺產,崑曲甚至名列首榜,重要性不難想見。
 
明代劇作家高濂的《玉簪記》,據說是當時的黃金八點檔,楊汗如以這部作品為例,講解崑曲的特色所在。她提及,崑曲對於平仄的規則多,與其它劇種相比,較為文言。正因為填寫崑曲的唱詞,具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大多都是由中上程度的古代文人所寫。
 
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此又有「水磨腔」之稱;唱詞內容多半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楊汗如說:「文人寫崑曲劇本,往往是寫自己渴望卻不可及的故事。」舉凡考上狀元、娶到美嬌娘等都是極為常見的題材,最後配上千篇一律的大團圓結局。
 
現場,楊汗如更以獨到的聲調,展現崑曲之美,將《玉簪記˙琴挑》中女主角陳妙常對於愛情的熱烈嚮往、畏怯害羞的心理,以及男主角潘必正欲拒還迎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聲調,是崑曲最重要的元素;楊汗如說:「唱戲這件事情,『味道』是凌駕於嗓音、扮相之上的。」而唱出韻味的關鍵在於「吐字」,發音必須符合各劇種的特色。楊汗如談到,曾經有段時間,中國崑劇團為求崑曲能夠普及,而改以現代國語演唱;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回歸傳統,以幾百年前、現今已無人在使用的蘇州官話呈現,「國語版的崑曲沒了味道,也失去這個劇種存在的價值了。」
 
創設中心助理淡凱郁表示,他們所舉辦的活動以跨領域、設計思考為主軸,因此辦理的講座並不會侷限於設計領域。這次能邀請到在台灣具相當知名度的楊汗如前來分享崑曲,實屬難得,也期望藉由這場講座,顛覆一般人對於崑曲的想像,並重新認識崑曲之美。【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廖育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