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焦點

宗教系畢業生潘耘 自創YouTube頻道 分享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的秘密

2020-06-24 • 學生生活

宗教系畢業生潘耘 自創YouTube頻道 分享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的秘密

潘耘是今年剛從宗教學系畢業的學生。憑藉對宗教學的熱情與興趣,他創辦了知識型YouTube頻道「不懂再問JustAsk」,希望打破外界對宗教的刻板印象,將系上所學的知識分享給觀眾。此外,熱衷學習的他曾連續六個學期獲得系上的書卷獎第一名外,更拿過約25個獎學金、參加超過50個課外活動,課內外表現同樣優異。
 
宗教系的思維訓練 幫助學生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潘耘最初會選擇就讀宗教學系,一部分原因與他的基督宗教信仰有關。他說,身為一位基督教徒,他對宗教領域一直非常好奇,加上自己對歷史、哲學也很感興趣,因此想加入宗教系一探究竟。
 
「大家常常會覺得宗教系就是在學神學,但我在系上還學到了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等等思維訓練。我開始發現每個宗教和學科都是一副『眼鏡』,也就是說戴上眼鏡後,你會看見不同的世界,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潘耘說。
 

靠著自學創立YouTube頻道 期盼打破社會對宗教的刻板印象

潘耘目前是YouTube頻道「不懂再問JustAsk」的負責人,最初他與系上其他6位同學一起從寫腳本、拍片與剪輯從零開始學習,透過自學經費的申請,成員們得以報名參加各種培訓課程、交流活動等等,不斷精進影片品質。

 
頻道內容主要以宗教系的課程內容為發想,經過與教授討論、閱讀文本後,整理出簡單易懂的內容,與觀眾分享宗教小知識。回憶起創立頻道的初衷,潘耘表示大二時發覺台灣社會對宗教團體的排斥與反感,所以想藉由製作影片打破大眾對宗教領域的刻板印象。此外,影片藉由活潑的呈現方式,也能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該頻道成立後,也獲得許多觀眾的正向回饋與鼓勵。然而,回憶起剛創立頻道時遇到的困難,潘耘表示如何將頻道推廣給更多人知道,曾讓他傷透腦筋。「大眾對於宗教方面的議題的確較不感興趣,儘管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影片很有教育意義,但在分享與宣傳的成效上還是有所限制。」
 
潘耘進一步表示:「但我真的非常感謝系上所有老師給予我們的支持,尤其是系主任鄭印君老師常常分享有關影片競賽的資訊,或者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們團隊裡最強大的後盾。」
 
印尼服務學習交換計畫帶來的震撼教育 挫越勇
 
潘耘在大學期間也十分熱衷參與課外活動。說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潘耘毫不猶豫的說,絕對是大二到大三到印尼Petra Christian大學的服務學習交換生計畫。


▲除了與各國學生交流,潘耘也在當地參與了如鋪路、建廁所等基礎建設

潘耘笑著說,為期一個月的交換活動都必須用英文和來自各國的同學溝通,但當時由於英文能力不好,最後鬧出了不少笑話。「我以前的英文超級爛,根本不會用英文表達。那時候我在印尼待了一個月,英文常常被其他國外朋友笑,甚至還有人覺得我常常皺著眉頭很不友善,其實是因為我完全聽不懂啦!」
 
潘耘說,當時他一度感到非常挫折,發現自己竟然連基本的聊天、交朋友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回台灣之後,他積極使用學校的英語自學資源,例如報名課程、練習口說、寫作等等,甚至在大四時加入了國際英語演講社繼續精進自我。
 
「我記得授課老師曾告訴我們,英文演講的訓練目的是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一件事情說明白,唯有先學會表達,將來才有資格領導別人。」潘耘說,後來他在大三升大四時參加了一個前往美國的領導培訓課程後,發覺自己的英文能力進步不少,也對於英文演說感到非常有興趣,未來將持續增強口說技巧。
 
主動把握機會、學會時間管理 人人都能有充實又豐富的大學生活
 
回憶起大學四年的經歷,潘耘非常感謝輔大充裕的英語資源、各種領域的自主學習課程與競賽活動。他說,輔大教會他最重要的事情是「主動」。
 
「大學和高中最不一樣的事情是,大學不會有人幫你決定今天該做什麼,而是你必須自己找資源然後去爭取學習機會。」曾拿過超過25個獎學金,參與過自主學習、社團、服務活動等等的潘耘分享自身經驗,他認為往往踏出嘗試的那一步是最難的。然而,只有勇敢跨出第一步、積極爭取活動與機會,人才能不斷進步。
 

▲潘耘榮獲108年度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獎學金

至於活動與課業究竟如何取得平衡?潘耘說,其實課外活動也能與學業相輔相承。「譬如在製作YouTube的影片時,我們的題材其實就是將課堂所學的內容做更深入的探討,為了讓內容的正確性更高,我反而會花更多時間閱讀文本和討論,讓我學的更深、更廣喔!」

 
至於需要另外花時間準備的營隊籌備或課程,潘耘則說,大學生一定要學會時間管理。「大學四年我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先明確規劃出一天中要完成哪些事情,就能減少浪費時間的機會。如此一來,我還是有時間去做我喜歡做的事,例如彈吉他、運動等等,每天都滿充實的。」【公共事務室校園記者房莛蓁報導】